“骑马要骑千里马,喝茶要喝千两茶”。
喝千两茶?若是足额,是真够你喝一壶的,但这个“千两茶”,于今已不再限于重量了,而是指黑茶的一个品种,一个在20世纪50年代几乎绝产的一个传统黑茶产品,21世纪以来在湖南益阳焕发生机后,风靡国内外及国际市场,尤在东南亚盛誉雀起,被誉为“茶文化的经典、茶叶历史的浓缩、茶中的极品”。
什么茶,能襄括如此高荣耀的桂冠?
我们不妨细细地来品!
茶之为饮,种类繁多,根据制造方法和品种差异,可分为绿、红、青、白、黄、黑六大类。而千两茶,就是属于这六大类中的“黑”类,在茶学界俗称为“后发酵茶”。以每卷(支)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,因其外表为篾篓制成的花格状包装,故又名“花卷茶”。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,做工精细,加工技能强,难度大,在自然条件催化下自行发酵、干燥,成品只要存放在干燥、无异味的场所,时间越久,口感更加自然、醇厚。
社会活动中“涉黑”不是好事,而食品一旦“涉黑”,往往是营养丰富,且多有补肾、防衰老、保健益寿等功效,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黑米、黑豆、黑芝麻、黑木耳、乌骨鸡等不一而足。黑茶也不例外,令人爱不释“杯”。
如此好的东西,为何一度几乎绝产,而后才起死回生,走向辉煌的呢?这多得益于边陲大漠人“宁可三日无粮,不可一日无茶”的事实。我国边境、高原和牧区的蒙古、藏、回、维吾尔、哈萨克等20多个少数民族,多以牛、羊肉、奶酪、糌粑为主食,罕有蔬菜、水果,加上气候寒冷、干燥,用餐之后,“以其腥肉之食,非茶不消;青稞之热,非茶不解”,只有把从内地运过去的砖茶,熬制成汁浓味厚的茶水或奶茶喝下去,才能消食化膻,通身舒畅。“一日无茶则滞,三日无茶则病”,于是砖茶成了维系他们生存的生活必需品。
这里的砖茶,就是黑茶,且由于主销大漠边陲,人们就给了它一个一目了然的名字—“边销茶”。
在经济短缺的时代,内地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可能高,很少有粗茶淡饭,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富贵病,人们并无多大需要,只是源源不断运往祖国的大西北、大草原,运往非洲国家,仅仅作为边销茶、援外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。
当时作为加强与少数民族团结的“政治茶”,价格低廉,生产企业只要保证完成国家计划而已,品种单一,质量标准不高,包装也不讲究。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;千两茶时新而需求不时新”。没有发达的市场,黑茶这个产业也只在默默无闻中延续。
近些年来,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各种富贵综合症也随之而来,富足而知生命的宝贵,对健康越来越重视,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讲究。由于保健的需求,对黑茶的认识逐步刷新。从“边销茶”消食化膻举一反三、触类旁通,发现这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。于是,黑茶从墙内开花墙外香,反过来促进墙内香,墙内墙外一齐香起来,很快香遍了大江南北,香遍了四海五洲,从养在“深闺人未识”,到“一举成名天下知”。
而今黑茶,市场需求巨增,品种应有尽有,包装赏心悦目,价格节节攀升,呈现出一派产业繁荣的可喜景象。
最早的黑茶产自四川,是由绿毛茶经蒸压制成的边销茶。我省黑茶,源起安化,后扩大到益阳、常德、岳阳、长沙部分县市。安化素称茶乡,唐宋时期,茶叶产量誉甲天下,明清时期,是黑茶的生产最为旺盛的时期。明万历23年,朝廷正式定为官茶,远销西北诸省,到16世纪末期,取代四川黑茶,居全国领先地位,畅销欧美,俄英等国茶商有“无安化字号不买”之说。
黑茶源源不断销往西南、西北,在经贸上出现了内地与边疆的“茶马互市”,即茶马交易。唐代、宋朝初年,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,主要用铜钱,但这些地区的牧民将铜钱用来铸造兵器。因此,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,宋朝政府在太平兴国八年,正式明令禁止以铜钱买马,改用布帛、茶叶、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,而其中最为兴旺的是茶马交换。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,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,“掌榷茶之利,以佐邦用;凡市马于四夷,率以茶易之。”(《宋史·职官志》)。元朝茶马互市减弱,明代再度恢复,一直进行到清代中期。
黑茶运载工具陆路主要靠马帮,与“茶马互市”的连续,久而久之,就形成了历史上特定意义的“茶马古道”。
|